逍遥游之浅见

2007年8 月23日 / 龙哥感触 / 没有评论 / 1,968次

在庄子《逍遥游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,即“有待”与“无待”,这是郭象据原文“犹有所待”和“恶乎待哉”两句,在注文中明确提出来的。所谓“有待”,就是有所依赖、有所对待,是指人的某种愿望、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、客观条件的限制;所谓“无待”,即无所依赖、无所对待,是指人的思想、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。庄子认为,“有待”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,摆脱有待,达到无待,才能实现自由,即获得逍遥游,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。怎样才能摆脱有待,达到无待呢?庄子强调,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,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,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、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,不知道“以道观物”、“道通为一”的道理;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,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,也就无所不适、无所对待了。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“无己”的方法,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,泯灭物我的对立,忘记一切,直到忘记自己。无己而后无所待。《逍遥游》云:“圣人无己。”

 

        “圣人”就是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,其根本特征便是“无己”。能做到“无己”,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,不会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,自然是无待逍遥。晋人支遁说:“夫逍遥者,明至人之心也。” 认为逍遥就是说明圣人无己的精神境界。支氏为佛门弟子,然此说未必是以佛解庄,而是深得庄子之心的。

       今天偶尔地想起庄子的逍遥游,其实以前也已经一直在酝酿自己的感想,在琢磨自己的“有待”我思想。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庄子的“无待”思想和境界,但是我觉得不然。

        我觉得一个人从思维开始运转一直到死都是有待的,除非是某个人的思想已经泯灭,比如植物人。不错,刚刚出生的小孩是没有思想可言,他几乎可以和植物同比,植物也是有待的,比如叶子的向阳性、根的向重性和向水性等表现出来的生存特征,如果你用小手指轻轻地触碰小孩的嘴角,我相信如果他饥饿的话,他会微微地转头感应或者吐出小舌头的,这些都可以说明生命之中的有待。从一个人的行动上来说,除了无意识的动作外,所有的善恶行为支配都是受于大脑,都是有目的性,差别只是目的善恶之分、或者居于中性罢了。例如某某人大公无私,忘我地为人民服务,其实之中的忘我并不是真正的忘我,只是以一种大众的大我来体现小我,也是一种有待,也就是说其目的性是属于有待之中的“有待”之善。而那些作恶的行为,其有待性就更不用说了。无待,自由之象征,庄子的圣人之境界,是指人的思想、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。其实没有真正的自由,一个有意识的人是不存在“无待”的,是不可能存在“无待”的。所以本人认为,世间之生命万物,皆为有待之奴,也正因为这有待,才使得万物之间相互作用而生息不灭,而正是有待,才使得人世间善恶同行,才有自古以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历史。

庄子


提交评论